2011年7月3日星期日

隋以前文中的“鳳”

  
一、引言
  鳳凰是傳說中的一種鳥, 雄的叫鳳, 雌的叫凰, 或簡稱為鳳, 牠是一種靈鳥 , 也是一種祥瑞物。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鳥, 跟王者的誕生和天地的創造有密切的關係 。鳳作為一種神物, 其真實性難於考究 , 然而歷代詩文中保留{著}不少關於鳳的記載, 本文將摘取各種類書以及嚴可均(1762-1843)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見之文章, 並旁及相關詩作, 探索隋朝以前關於鳳鳥的想像。從本文所引用各種文獻上的材料, 筆者擬說明文字的敘述和重述, 循環不斷地強化人們對於這種神鳥的想像。

二、鳳的各種名稱
  甲骨文中的鳳字, 如 、 、 、 、 , 按徐中舒(1899-1991)的解釋: “象頭上有叢毛冠之鳥, 殷人以為知時之神鳥。或加凡、兄以表音。卜辭多借為風字” 。據金祥恆(1918-1989)〈釋鳳〉一文的闡析, 甲骨文鳳字約有繁簡形態多種, 他在該文中曾歸納出鳳字的演變 。另外, 該文亦引董作賓(1895-1963)以鳳作為“象形變成形聲”的字例, 以為鳳字的聲符有凡、戊和兄字, 而最後固定為凡聲。董作賓在〈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有以下的解釋:


字最初假借鳳的象形字……《詩》“大雅”“鳳皇于飛, 翽翽其羽”。翽, 《廣韻》呼會切。《說文》“飛聲也”。翽翽猶呼呼, 鳳之翼大, 其飛生風, 作翽翽聲, 假借鳳字作風, 真是再好沒有了。
 至於許慎(30-124)以為“古文鳳, 象形, 鳳飛, 群鳥從以萬數, 故以為朋黨字, 鳳鳥, 亦古文鳳” , “鳳飛, 群鳥從”可能已是一種既成的想法, 所以才有因訛朋為賏而出現附會之說 。
  甲骨文中沒有凰字。在金文中, 凰字為皇字的重文, 以皇為凰。小篆的凰字, 鳳省(省鳳下鳥字), 皇聲, 本義作“雄曰鳳, 雌曰凰”解 , 通名叫鳳。又以皇為人之至尊, 故鳳是鳥之至尊。
  在古籍中, 鳳有不同的名稱, 諸如大鳥、鶠、翳鳥、鵬、鵷、鶵、鶤雞 、鸑鷟等等, 詳見下引文。又根據方位和顏色, 鳳又有各種異名:


   書名
鳥名
《說文》
《決疑要注》
《人鏡經》
1.鳳凰
中央曰鳳凰
多赤色者鳳
中央鳥名王雀亦曰鳳全身總黃
2.發明
東方曰發明

東方發明全身總青
3.焦明
南方曰焦明

南方鷦明全身總赤
4.鷫鷞
西方曰鷫鷞

西方鷫鷞全身總白
5.幽昌
北方曰幽昌

北方幽昌亦曰退居全身總黑
6.鸑鷟
鸑鷟鳳屬神鳳也


7.

多青乃鸞

8.

多紫色者鵷

9.

多黃色者鶵

10.

多白色者鵠


三、鳳的體貌
  鳳是“禽之長” , 即鳥中的領袖, 所似身軀自然不可能太矮小 , 古籍中有記鳳是一種大鳥, 如《東觀漢記》記載鳳凰高八尺九寸 ; 陸德明(550-630)的《經典釋文》曾說鵬是古文的鳳字 , 至於鵬的形象在《莊子》〈逍遙遊〉有這樣誇張的描寫: “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里也;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鳳往往被形容為有一飛沖天的巨大的飛行能力, 如“鳳凰上擊九千里, 絕雲霓, 負蒼天, 足亂浮雲, 翱翔乎杳冥之上” 。這是對在巨大空間中飛翔的一種龐然大物的想像。
  至於鳳的形狀, 在古籍中多大同小異, 較具體的例子, 如: 〈南山經〉記丹穴之山“有鳥焉, 其狀如雞, 五采而文, 名曰鳳皇” ; 《說文解字注》云“鳳, 神鳥也。天老曰: 鳳之像也, 前鹿後, 蛇頸魚尾, [鸛顙鴛思], 龍文龜背, 燕頷雞喙, 五色備舉” ; 《韓詩外傳》: “夫鳳象鴻前麟後, 蛇頸而魚尾, 龍文而龜身, 燕頷而雞喙” ; 《帝王世紀輯存》: “黃帝服齋于宮中, 坐于元扈洛上, 乃有大鳥, 雞頭、{燕鳥}喙、龜頸、龍形、麟翼、魚尾; 其狀如鶴, 體備五色” ; 《宋書》“符瑞志”: “蛇頭燕頷, 龜背鼈腹, 鶴頸雞喙。鴻前魚尾, 青首駢翼, 鷺立而鴛鴦思” ; 顧愷之(341-402)〈鳳賦〉: “允雞喙而燕頷, 頸蛇蜿而龍文……雞峙鴻前, 比翼交揮, 五色備宣” 。如用表列方式排列, 鳳的形狀會更為明晰:


書名
    


形狀
《山海經》
《說文》
《韓詩外傳》
《帝王世紀》
《宋書》
「符瑞志」
顧愷之
〈鳳賦〉
1.



雞頭
蛇頭

2.
如雞
雞喙
雞喙
{燕鳥}
雞喙
雞喙
3

燕頷
燕頷

燕頷
燕頷
4.

蛇頸
蛇頸
龜頸
鶴頸
蛇頸
5.

龍文
龍文
龍形

龍文
6.

魚尾
魚尾
魚尾
魚尾

7.

鴻前

鴻前
鴻前
8.

鹿後
麟後



9.

龜背
龜身

龜背

10.



麟翼




鳳的形狀大致上是雞喙、燕頷、蛇頸、龍文、魚尾、鴻前、麟後、龜背、麟翼。
  前人除了用某些動物的特徵來描述鳳的形狀外, 還用天、地、日、月、風等自然景物加以比附, 因此產生了“六象九苞”的說法。孫穀(1474-1547)《論語緯》〈論語摘衰聖〉曰:

鳳有六像九苞。一曰頭像天, 二曰目像日, 三曰背像月, 四曰翼像風, 五曰足像地, 六曰尾像緯。九苞者: 一曰頭符命, 二曰眼合度, 三曰耳聰達, 四曰舌詘伸, 五曰色彩光, 六曰冠矩周, 七曰距銳鉤, 八曰音激揚, 九曰腹文戶。
羅願(1136-1184)《爾雅翼》對於“六象九苞”的說法有詳細的解釋:
六像, 頭像天者圓也, 目像日者明也, 背像月者偃也, 翼像風者舒也, 足像地者方也, 尾像緯者五色具也。九苞, 口包命者不妄鳴也, 心合度者進退精也, 耳聽達者居高明也, 舌詘伸者能變聲也, 彩色光者文采呈也, 冠矩朱者南方行也, 距銳者武可稱也, 音激揚者聲遠聞也, 腹文戶者不忘納也。
“六象”實即與天地日月星等天象相配 , “九苞”即鳳身體各部分共九種特徵。羅願所見的版本有異, 但解釋基本是以他的想像為依據。此外, 鳳又有仁、義、禮、智、信等德行, 《山海經》、《帝王世紀》於鳳五種德性有如下的記錄: “首文曰德, 翼文曰順, 背文曰義, 膺文曰仁, 腹文曰信” , “首文曰順德, 背文曰信義, 膺文曰仁智” 。這大概是借身體各位置花紋而有的聯想。至於“德”或許可指一種相克相生和循環不息的力量, 是帝王或朝代興替所受之符命, 如〈秦始皇本紀〉: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 以為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 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
  鳳不但形狀突出, 羽毛更是色彩斑爛, 外觀之美為群鳥之冠, “鳳為羽族之美, 麟為毛類之俊, 龜龍為介虫之長” 。鳳的羽毛顏色除了十分艷麗外, 色澤還會歷久常新, 鮮明如生的 。歷久常新, 可能與在孟夏的時候脫易毛羽有關, 據載鳳每年都會將舊的羽毛脫易, 換上鮮艷的新羽毛。王嘉(東晉時人)的《拾遺記》卷2中載: “孟夏之時, 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 緝鳳羽以飾車蓋也” 。
  一般記載多說鳳是五彩的。假如以色彩而名, 又有丹鳳、翠鳳、白鳳、金鳳等, 如: “丹鳳棲郊” ; “玄鶴丹鳳, 飛鳴來往” ; “玄旄映日, 翠鳳晞陽” ; “白鳳遙臨” ; “與金鳳而俱飛” 。至於鳳五彩, 也不一定就祇有五種顏色, 例如在郭憲(東漢時人)的《漢武帝別國洞冥記》卷1有九色鳳雛的記載:
 
建元二年[公元26年], 帝起騰光臺, 以望四遠, 于臺上撞碧玉之鐘, 掛懸黎之磬, 吹霜條之篪, 唱來雲依日之曲。方朔再拜于帝前, 曰: 臣東游于萬林之野, 獲九色鳳雛。
鐵井慶紀(1930-1989)指出, 並非祇有鳳皇才有五彩, 五色與祥瑞和神聖性有一定的關聯。究其原因, 是五的中心意義, 而五字的甲骨文字形如 等, 象線條交叉放射的狀態, 而五是一至九的中間數字 。鳳的色彩在類屬上, 又與五行的金、木、水、火、土, 德行的仁、義、禮、智、信等相比附 , 例如葛洪(283-363)《抱朴子》佚文中有這樣的說法:
夫木行為仁為青, 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 鳳纓白, (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 鳳赤背, 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 鳳胸黑, 故曰尚智也; 土行為信為黃, 鳳足下黃, 故曰蹈信也。
關於鳳與五色關係的討論, 詳見下文。

四、鳳的飲食和作息
  關於鳳皇的飲食, 首先是“鳳亦不貪餧而妄食” , 另有記鳳喜歡“食華芝” , 一說鳳“不食生蟲……其飲食也, 必自歌舞, 音如簫笙” , 但更多見的是“鳳凰食竹實” 。鳳愛食竹實, 據載是因為竹實味道甘香:

竹葉層層包裹, 味甘勝蜜, 食之令人心肺清涼, 生深竹林茂密處, 雖日久枯乾, 而味常存。乃知鳳鸞所食, 必非常物也。
至於飲用方面則是醴泉之水、玉液、玉漿、金醪等異物。《莊子》〈秋水〉: “非練實不食, 非醴泉不飲” 。又〈仙賦〉並序: “有似乎鸞鳳之翔飛, 集于膠葛之宇、泰山之臺; 吸玉液、食華芝、漱玉漿、飲金醪” 。
  鳳飲食時又非常{著}重儀態, 甚至邊吃邊起舞, 如: “食有質, 飲有儀。往即文始, 來則嘉成; 游必擇所, 飢不妄下” , “是鳥也, 飲食自然, 自歌自舞” 。上引“游必擇所”, 也許已是一種人為的意願。就文字所記, 鳳是居於高處, 如靈山、丹穴山、梧桐樹等, 華譚(晉時人)曾記: “棘林非鸞鳳之窟” ; 每但當人君有德, 政治修明, 鳳即飛臨, 或止於郊藪, 或止於宮殿。
  根據班昭(約49-120)的〈大雀賦〉, 鳳“生崑崙之靈丘” , 因為崑崙是傳說中的世界中心。前引鐵井慶紀的文章, 已論證鳳與世界中心的象徵關係; 在五行之中, 中央是鳳凰, 因此, 鳳自然居住在世界中心, 而中國古代傳說的世界中心就是崑崙 。從一些詩文的記載, 鳳都愛棲息於高山。摯虞(晉時人)〈答伏武仲詩〉“崇山栖鳳, 廣泉含螭, 洋洋大府, {雋}德攸宜, 用集群英, 參翼弘觀, 皇暉增曜, 明兩作離” , 曹毗(晉時人) 〈晉書文苑曹毗傳〉“招儀鳳于靈山, 流玉醴乎華闥” 。
  古籍記載鳳棲於“丹穴”, 但丹穴並非洞穴, 而是山名, 《山海經》和《爾雅翼》都說丹穴是在南方。如“丹穴之山……有鳥焉, 其狀如雞, 五采而文, 名曰鳳鳥” , “古稱鳳生丹穴。丹穴, 南方也” 。丹穴位於南方, 在五行之中, 南方屬朱赤, 因此, 丹穴晝夜常明, 而鳳是屬於“火精” , 故又合乎五行的法則。
  桑榆祇是鳳暫時寄居的地方, 梧桐才是久居之所, “香稻啄餘鸚鵡粒, 碧梧棲老鳳凰枝”是杜甫(712-770)〈秋興八首〉中的名句 。歐陽詢(557-641)《藝文類聚》引錄晉棗據詩曰: “有鳳適南中, 終日無歡娛, 自怨梧桐遠, 行飛棲桑榆, 奮迅振長翼, 俛仰向天衢, 簫韶逝無聞, 朝陽不可須” 。
  梧桐樹是一種嘉木, 可以用來造上好的琴瑟, 而琴瑟奏出和諧的聲音, 據載就似鳳凰的和鳴, 郭璞(276-324)《爾雅圖贊》“梧桐”: “桐實嘉木, 鳳凰所栖, 爰伐琴瑟, 八音克諧, 歌以永言, 噰噰喈喈” , 梁簡文帝〈大法頌並序〉: “高梧集凰” , 又馬融〈廣成頌〉: “遂棲鳳皇于高梧” 。梧桐樹多生長於陽光充足的地方, 而鳳又屬火禽, 同樣合乎五行的法則, 《詩經》“大雅”〈泂酌〉: “鳳凰鳴矣, 于彼高岡。梧桐生矣, 于彼朝陽。菶菶萋萋, 雝雝喈喈” , “朝陽”即山之東。
  鳳是有德行的飛禽──“仁鳥”, 不與惡鳥如鴟、梟等同枝, 所以鳳選擇棲息地, 首先“威鳳不群於燕雀” , 也避免與惡鳥同枝, 以免影響美好的德行。葛洪《抱朴子外篇》即云: “夫梧禽(鳳凰)不與鴟梟同枝, 麟虞不與豺狼連群, 清源不與濁潦混流, 仁明不與凶闇同處。何者?漸染積而移直道, 暴迫則生害也” 。
  古人認為鳳是瑞鳥, 也是神的使者 , 甲骨中有“于帝史鳳二犬” , 牠能夠“通天祉, 應地靈, 律五音, 覽九德” , 從神話的角度來考慮, 鳳的出現, 也就象徵{著}世俗與神聖的接合, 回到原初的神聖時間 。假若天下有道, 就會有以下的鳳象: “得鳳象之一, 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 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 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 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 則鳳沒身居之” 。這些鳳象可能指《山海經》〈南山經〉中的“首文曰德, 翼文曰順, 背文曰義, 膺文曰仁, 腹文曰信”, 換言之, 當皇帝修德, 政治清明, 人民豐衣足食, 鳳便會從天而降棲息於人間的郊藪。

故天不愛其道, 地不愛其寶, 人不愛其情, 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 皆在郊棷。
周之成康, 刑錯不用, 德及鳥獸, 教通四海, 海外肅目慎, 北發渠搜, 氐羌徠服, 星辰不孛, 日月不蝕, 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麟鳳在郊藪, 河洛出圖書。
可以注意的是, 這是一種將神聖物與道德完善牽合的論述。太平盛世, 德被四海, 除了鳳外, 其他如膏露、醴泉、器車、馬圖等亦相應出現。
  鳳作為天命的傳遞者, 每當在位的君王有德行, 鳳便會飛臨, “鳳皇之翔至德也” , 又或棲於皇帝的宮殿, 以表示皇帝是得到上天的授命, 作為統治國家的元首, 如: “阿閣有鳴鳳之巢也。喻之元首, 方之股肱” , 及上引《帝王世紀》: “黃帝服齋于宮中, 坐于元扈洛上, 乃有大鳥……, 止帝之東園, 或巢阿閣”。大概是由於這個緣故, 也就出現了以鳳為名的建築物, 如張澍(約1776-1847)輯《三輔故事》: “建章宮闕圜上有銅鳳皇” , 《藝文類聚》引潘岳(247-300)〈關中記〉: “建章宮圓闕, 臨北道, 鳳在上, 故曰鳳闕也” 。其他如“鳳蓋”、“鳳軫”、“鳳輦”、“鳳凰車”等帝王的從駕, 也就是王權的象徵。
  靈山、丹穴是神聖的處所, 至於梧桐、郊藪和宮殿, 則是世俗的處所。神聖的空間本是樂園, 是故鳳鳥的降臨也許可以理解為世俗空間也仿如神聖的空間是一片樂土, 由企望而產生的一種心靈投射。

五、律呂和樂器
  關於鳳鳥與音樂的關係, 除前引《帝王世紀》的“音如簫笙”外, 《漢書》〈律曆志〉記: “黃帝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 其雄鳴六, 雌鳴亦六, 比黃鐘之宮而可以生之, 是為律本” 。毛爽(生卒不詳)〈律譜〉說律呂(宮、商、角、徵、羽)是黃帝聽鳳凰的鳴叫而制訂的 。另應劭(約178)《風俗通》〈音聲篇〉記舜作簫樂, “其形參差, 象鳳之翼, 十管, 長一尺” , 這是說依鳳的形象製樂器。後來的古籍也有類似記載, 如仙人王子晉之笙, 其制像鳳凰翼 。中國古代管樂器的名詞前多有加“鳳”字的習慣, 如鳳笙、鳳簫、鳳笛、鳳管等, 如“譬雲龍之無蔕, 如笙鳳之有情” ; “接鵠馭于後乘, 追鳳簫于前侶” ; “擊鼉鼓, 吟鳳簫” ; “長聞鳳笛, 永聽簫聲” ; “鳴笳鳳管, 非有或聞” 。
  又“鳳凰來儀”之時, 一定是先備好簫管美樂, 如“至乃簫韶九奏, 鳳皇來儀。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 , “故擊石拊石, 則百獸率舞, 簫韶九成, 則鳳凰來儀” 。《簫韶》指舜所編的樂曲。鳳凰來儀, 也指鳳有非凡儀表, 也同時是天下太平之兆。胡司德(Roel Sterckx)在他的一篇文章, 即指出早期的中國音樂是人和動物領域之間“道德連貫”的核心原素, 聖人作為統治者, 德澤被天下即可能控制動物世界 。但鳳與音樂的關係, 另有《列仙傳》中的故事, 蕭史教弄玉吹簫作鳳鳴, 引鳳凰來集其屋, 秦穆公築鳳台讓蕭史夫婦居其上, 越數年, 兩人隨鳳凰飛去。又那一曲“鳳求凰”, 相傳是源於漢代的司馬相如(前179-前117)以之情挑卓文君(生卒不詳), 在《樂府詩集》第60卷〈琴曲歌辭〉內有所記載:

鳳兮鳳兮歸故鄉, 遨遊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 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艷淑女在閨房, 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 胡頡頏兮共翱翔。
可見“鳳求凰”有追求異性的含義。

六、鳳皇與五色
  前文曾提到鳳皇是一種擁有五色的神鳥, 例如“五采而文、名曰鳳皇” , “鳳神鳥也……五色備舉” , “瑞應鳥……五彩色” , “威鳳五色” 。東漢蔡衡(生卒不詳)曾對光武帝(劉秀[前6-後57])解說: “凡象鳳者有五, 多赤色者鳳; 多青乃鸞; 多黃色者鶵; 多紫色者鵷; 多白色者鵠” 。此處五色似指青、黃、赤、白、紫五種色彩, 而五種鳳的辨別, 也在於某一種色澤較多。王嘉《拾遺記》卷1記: “少昊以主西方, 一號金天氏, 亦曰金窮氏。時有五鳳, 隨方之色, 集于帝庭, 因曰鳳鳥氏” 。又蔡衡認為“多赤色乃鳳”, 可能因光武帝是受赤伏符得位 , 相信漢朝是火德勝, 尚赤色, 是故作為瑞應的神鳥, 便說成“多赤色”; 另外, 緯書記載天上有“五方之帝” , 而鳳皇便是南方赤帝的使者 , 兼且是“赤神之精” , 故以赤色為主, 但是《人鏡經》關於鳳皇的色澤, 卻有不同的說法:

凡五方之鳥, 皆似鳳而非也, 東方發明, 全身總青; 西方鷫鷞, 全身總白; 南方焦明, 全身總赤; 北方幽昌, 亦曰退居, 全身總黑; 中央鳥名玉雀, 亦曰鳳皇, 全身總黃。
從這個說法很明顯看到是將五色配於五方的思想 , 而鳳皇位居中央, 可能是“聖地位於世界中心”思想的表現 。中國神話中的崑崙山原就是世界中心和聖地, 《河圖括地象》記: “昆侖山為天柱, 氣上通天。昆侖者, 地之中也” , 又《河圖錄運法》記: “地之位起形於昆侖, 坐廣萬里, 高萬一千里, 神物之所生, 眾仙之所集也, 其上有五色雲氣” 。鳳皇是神物, 自然也有出產於崑崙山。像《山海經》〈海內西經〉所載: “開明獸……立昆侖上……西有鳳皇、鸞鳥” 。但為什麼將鳳皇配於中央, 而不以其他神鳥?“偁皇者皆得天皇之氣” , 而天帝是居於中央的 , 故以鳳皇居中。此外, 也可能因鳳皇是“羽蟲”之長 , 是百鳥之首, 又是王者的象徵。《韓非子》“揚權”第八: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註: 四方謂臣民, 中央謂主君) , 《荀子》〈大略篇〉: “欲近四旁, 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禮也” 。所以鳳皇便位於中央。姑勿論解釋如何, 中央色黃, 鳳皇便成為“全身總黃”的神鳥。
  鳳皇的五色, 是有象徵意義的。首先, 鳳屬的鳥類, 例如: 《樂叶圖徵》“五鳳皆五色, 為瑞者一, 為孽者四。似鳳有四, 並為妖, 一曰鷫{霜鳥}……二曰發明……三曰焦明……四曰幽昌” ; 〈海內經〉“北海之內……有五采之鳥, 飛蔽一鄉, 名曰鷖鳥” ; 《禽經》“鳳之小者曰鸑鷟, 五彩之文, 三歲始備也” ; “鸞, 赤神靈之精也, 赤色五彩” 。牠們全都有五彩或五色, 而“神鳥五色, 鳳皇為主” , 漢代也有很多關於五色神鳥出現的記載 ,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在位)更曾改元“五鳳” 。由此可見, 神鳥或神雀都共同擁有一個特徵——五色。徵之其牠的瑞應, 如靈龜、天鹿、玄黃、慶雲、醴泉、蓂莢等, 都同樣具有“五色”的特徵 , 而天降祥瑞, 是由於“王者統和陰陽, 休氣充塞, 符瑞並臻, 應德而至” 。
  作為象徵祥瑞的事或物, 為{著}突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便配上五色, 類推的結果, 五色便成為神物的一個共有特徵, 因此, 配上五色, 便成為古人神化事物的手法, 而仙境中與五色有關的東西自然很多 , 甚至驅邪的東西也配上五色 。《述異記》記載堯時的十瑞:

堯時, 宮中芻化為天, 鳳皇止庭, 神龍見沼, 曆草生階, 宮禽五色, 烏化白, 神禾生, 萐蒲生廚, 景星耀天, 甘露降地, 是為十瑞。
其中“宮禽五色”, 同樣將宮禽配上五色, 把牠們神化, 作為祥瑞的象徵。其次, 鳳皇的出現, 是在太平之世, “見則天下大安寧” , “其政太平, 鳳皇集于苑林” , 而五色就是太平的象徵, 如“政太平則日五色” , “五光垂彩, 天下大嘉” , “雲有五色, 太平之應也, 曰慶雲” , 這都是類推的結果。

七、鳳皇與火
  董仲舒(約前179-93)曾經將鱗蟲、毛蟲、羽蟲, 保蟲和介蟲並稱 , 而(劉安[前179-221])《淮南子》〈天文訓〉云: “積陽之熱氣生火, 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 水氣之精者為月……毛羽者, 飛行之類也, 故屬於陽。介麟者, 蟄伏之類也, 故屬於陰” 。《禮記》〈月令〉註也說“凡有羽之類皆屬於火” 。因此, 古人以五靈配於五方 , 鳳皇便被配於南方, 屬火 。《鶡冠子》又載: “鳳皇者, 鶉火之禽, 陽之精也” , 可見鳳皇不單是“火鳥”, 而且是“火精”, 而古代的夏禴, 因夏天屬火 , 為{著}配合時氣, 也在祼器上刻上鳳紋 , 但中國的鳳皇並沒有西方鳳皇自焚再生的傳說 , 相反, 《禽經》中有鳳皇死亡的記載: “鳳靡鸞叱, 百鳥瘞之(註: 鳳死曰靡, 鸞死曰叱, 禽鳥啄土以瘞藏之)” 。又《韓詩外傳》間接道出: “得鳳象之五, 則鳳沒身居之……鳳乃止帝東園, 集帝梧樹, 食帝竹實, 沒身不去” 。
  《春秋元命苞》云: “火離為鳳皇” 。火, 在方位是代表南方 , 在時會則代表夏季 , 而八卦中的離也位於南方, 主夏和主火 , 至於鳳皇, 也是“鶉火之禽, 陽之精” , 從這些零碎的記載, 不難發現, 鳳皇與火, 南方和夏天是有{著}一定的關係。南方是一個光明的方向, 古代帝王坐北向南, 便是取“向明而治”的意念 。火, 象徵{著}光明, 而夏天則象徵{著}興旺 , 由此推論, 中國的鳳皇實際是一種“光明鳥”, 國家盛平, 政治光明, “王者上感皇天, 則鸞鳳至, 景星見” 。

八、鳳的象徵
  鳳之為瑞鳥, 是吉兆的象徵, 與麟龜龍合稱四靈 。當天下安寧, 人民生活安定, 五穀豐登, 太平盛世的時候, 傳說鳳便會出現, 主動接近聖賢君主。所以鳳的出現, 象徵國運繁昌, 德澤四海。如前引〈南山經〉: “是鳥也……見則天下安寧” , 《白虎通義》: “鳳凰者禽之長也, 上有明王太平, 乃來居廣都之野” 。又晁錯(前200-前154)〈賢良文學對策〉:

然後陰陽調, 四時節, 日月光, 風雨時, 膏露降, 五穀熟, 祆孽滅, 賊氣息, 民不疾疫。河出圖, 洛出書, 神龍至, 鳳鳥翔, 德澤滿天下, 靈光施四海, 此謂配天地治國大體之功也。
王莽(前45-前23)〈大誥〉:
天地判合, 乾坤序德, 太皇太后臨政, 有龜龍麟鳳之應。五德嘉符, 相因而備。
倒過來說, 若要證明天下大治, 把鳳抬出來就是最好的明證。中國古代帝皇視鳳為國之徵祥, 一旦有鳳皇降集, 便提昇官臣爵位, 又減租稅, 賜田帛, 以下是漢宣帝的詔書的例:
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 朕之不明, 震于珍物。 
鳳皇來儀, 庶尹允諧, 其赦天下徒。賜勤事吏中二千石以下至六百石爵, 自中郎吏至五大夫佐史以上二級, 民一級, 女子百戶牛酒, 加賜鰥寡孤獨三老孝弟力田帛。 
迺者鳳皇集新蔡。群鳥四面行列。皆鄉鳳皇立。以萬數。其賜汝南太守帛百匹。新蔡長吏三老孝弟力田鰥寡孤獨各有差。賜民爵二級。毋出今年祖。 
迺者正月乙丑, 鳳皇甘露, 降集京師, 群鳥從以萬數。朕之不德, 屢獲天福, 祗事不怠, 其赦天下。
假如這些大赦和加賜是確有其事, 老百姓又怎能不相信是確有其實。至後世更以名人降生附會於鳳的傳說 。
  鶴是最常用的長壽的象徵。但因{著}鳳象徵吉祥, 被喻為瑞鳥, 所以詩人也用鳳象徵健康、長壽。晉時民歌〈苻堅[338-385; 357-385在位]時鳳凰歌〉: “鳳凰于飛, 其羽翼翼, 淵哉聖后, 齡萬億” 。
  此外, 鳳凰這隻神鳥, 作為天命的傳遞者, 擁有至高無尚、德行、賢能、高潔等象徵意義。許慎《說文解字》說:
鳳, 神鳥也。天老曰: 鳳之象也。麟前鹿後, 蛇頸魚尾, 龍文龜背, 燕頷雞喙, 五色備舉, 出於東方君子之國, 翱翔四海之外, 過崑崙, 飲砥柱, 濯羽弱水, 暮宿風穴。
神鳳二字曾見於《拾遺記》: “孔子相魯之時, 有神鳳游集” 。繁欽(?-218)的〈建章鳳厥賦〉也有這樣的敘述: “鷦鵬振而不及, 豈歸雁之能翔。抗神鳳以甄甍, 似虞庭之鏘鏘” 。可見鳳常被前人視為神鳥。在許多文賦中, 鳳更讓仙人騎馭。如陶宏景(452-536)〈水仙賦〉: “至於碧巖無霧, 綠水不風, 飛軒紖鳳, 游{車幵}駕鴻, 上朝紫殿, 還覲青宮” ; 劉峻(462-521)〈與舉法師書〉: “蓋象蕭史之騎鳴鳳, 列子之御長風” ; 元萇(後魏[386-557]時人)〈振興溫泉頌〉: “夫駕輕, 勒麟鳳” ; 隋煬帝(楊廣, 580-618)〈手書召徐則〉: “遊玉堂而駕龍鳳” 。至於得道之人, 更可以騎鳳飛翔到仙境, 如尹喜(約前1122-前770)〈七釜篇〉: “得道之清者, 物莫能累, 身輕矣, 可以騎鳳鶴” , 王嘉《拾遺記》亦記: “西王母乘翠鳳之輦而來” 。
  鳳既是神鳥, 在人神之間顯然擔當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鳳的出現, 不單百鳥群集, 雷鼓爭鳴、神光交錯、神爵降集, 跟{著}便是天神的降臨。這些都把鳳象徵為神的使者。在漢宣帝的〈赦詔〉中便有這樣詳細的記述:
迺者鳳皇甘露, 降集京師, 嘉瑞見, 修興泰一五帝后土之祠, 祈為百姓蒙祉福。鷥鳳萬舉, 蜚覽翱翔, 集止于旁。齋戒之暮, 神光顯著, 薦鬯之夕, 神光交錯, 或降于天, 或登于地, 或從四方, 來集于壇。上帝嘉嚮, 海內承福, 其赦天下。  
迺者鳳皇甘露降集, 黃龍登興, 醴泉滂流, 枯槁榮茂, 神光見。咸受禎祥, 其赦天下。
此外, 其他作品中, 也有同樣的描寫, 如平憲(漢時人)〈奏羌豪內屬〉: “鳳皇來儀, 神爵降集” ; 高堂隆(三國魏時人)〈荅卞蘭難取鐘〉: “鳳凰來儀, 雷鼓六變, 天神以降” 。
  鳳被喻為神的使者, 所以也是蘊含權力威儀的象徵。袁淑(408-453) 〈勸進牋〉即把鳳喻作為天王 。古代皇帝的衣服上, 繪上凰皇圖案, 表示皇帝是上天差遣下來治理國家大事的, 意即御鳳以承天意。周捨(梁時人)〈袞服議〉:
詔旨以王者袞服, 宜畫鳳皇, 以示差降。按禮, 有虞氏皇而祭, 深衣而養老。鄭玄所言, 皇, 則是畫鳳皇羽也, 又按禮所稱雜服, 皆以衣定名。猶加袞冕, 則是袞衣而冕。明有虞言皇者, 是衣名, 非冕明矣。畫鳳之旨, 事實灼然。
又徐陵〈勸進梁元帝表〉中說: “御鳳扆以承天” , 〈為梁貞陽侯與王太尉僧辨書〉中說: “我大梁膺龍圖而受命, 御鳳邸以承天” , 也許是在屏封或住所繪上鳳的圖案, 上承天意。
  以鳳比喻有德行的君子, 在古代散文中, 是很常見的。如宋玉(約前290--223)的〈九辯〉: “鳧雁皆唼夫粱藻兮, 鳳愈飄翔而高舉……眾鳥皆有所登栖兮, 鳳獨遑遑而無所集……謂騏驥兮安歸?謂鳳皇兮安栖?……騏驥伏匿而不見兮, 鳳皇高飛而不下, 鳥獸猶知懷德兮, 何云賢士之不處?驥不驟進而求服兮, 鳳亦不貪餧而妄食。君棄遠而不察兮, 雖願忠其焉得?” 即以鳳喻指賢士。又梁簡文帝〈與劉考儀令悼劉遵〉: “及弘道下邑, 未申善政, 而能使民結去思。野多馴雉, 此亦威鳳一羽, 足以驗其五德” 。庾信〈象戲賦〉: “白鳳遙臨, 黃雲高映, 可以變俗移風” 。陳琳(?-217)〈檄吳將校部曲文〉: “蓋鳳鳴高岡, 以遠罻羅, 賢聖之德也” 。
  鳳象徵仁德、信義、忠厚, 與君子所擁有的德行相同。“白鳳遙臨”即象徵君子的德行能達至移風易俗的境界。遠離罻羅, 即不受世俗的束縛。宋玉的〈對楚王問〉將鷃和鳳, 鯢和鯤的能力和識見加以對比後, 便說明“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 士亦有之” 。至於所謂“鳳集虯翔, 奮翼來儀” , 所指的大概也是有德之人咸來歸附。
  在漢詩和晉詩中, 都有以鳳比喻有德君子的例子。朱穆(100-163)〈與劉伯宗絕交詩〉:
北山有鴟, 不潔其翼, 飛不正向, 寢不定息, 飢則木攬, 飽則泥伏, 饕餮貪汙, 臭腐是食, 填腸滿嗉, 嗜欲無極, 長鳴呼鳳, 謂鳳無德, 鳳之所趣, 與子異域, 永從此訣, 各自努力。
陸雲(262-303)〈贈顧尚書詩〉:
子有其德, 人求其馨, 逝此陋巷, 薰彼紫庭, 厥音不已, 鼓鐘有聲, 聞天之聰, 譬之鵠鳴, 天聰既招, 我實惟彰, 乘風之鳳, 眷言朝陽。
前一首以鳳不與鴟同行, 實指君子不與小人為伍; 後一首表現了君子的德行必會自然披露, 形諸於外, 顯揚四方。
  杜軫(晉時人)有二子, 世人以其二子英挺逸秀, 賢能機智, 所以尊稱他們為二鳳 。此外, 賈誼(前200-前168)在〈弔屈原文〉中以鸞鳳況喻賢能愛國、鞠躬盡瘁的屈原(約前340-278)。以“鸞鳳伏竄”“鴟梟翱翔”寫屈原的生不逢時以及小人當道。鸞鳳正是賢能的君子(屈原)的象徵:
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 造託湘流兮敬弔先生, 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 嗚呼哀哉兮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 闟茸尊顯兮讒諛得志, 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鳳也有象徵高逸、高潔、自重的德性。如下所引例子, 以鳳比喻君子雖不得志, 卻能獨善其身。東方朔(前154-前93)〈哀命〉: “列子隱身而窮處兮, 世莫可以寄託。眾鳥皆有行列兮, 鳳獨翔翔而無所薄。經濁世而不得志兮, 願側身巖穴而自託” , 充分表現出君子高逸的德性。故又有以“隱鳳”象徵君子隱逸的情操, 如曹植(192-232)〈王仲宣誄〉: “君乃羈旅, 離此阻艱, 翕然鳳舉, 遠竄荊蠻” , 暗喻君子獨善其身的高尚舉止, 以遠離險惡。又其〈文帝誄〉: “神器莫統, 大行當之, 禮樂廢弛, 大行張之, 仁義陸沉, 大行揚之, 潛德隱鳳, 大行翔之” 。

九、小結──〈儀鳳賦〉選讀
  趙鐵寒(1908-1976)曾根據《左傳》所記郯子答昭子問少皞氏何故以鳥名官的一段話 , 以為鳳鳥最初是用作圖騰的標記 , 後衛惠林(1903- )以《通鑑外紀》中一段記太皞氏時的龍圖騰群的名官制度, 進一步提出其中所反映的是五行制度的形式 。從歷代典籍的描述中, 鳳皇是一隻集合了多種動物特徵的神鳥, 而這樣的描述, 可能是經過幻想而產生出來的。鳳皇被視為百鳥之王, 神的使者, 成為天人之間的橋樑; 由於鳳皇也象徵吉祥, 所以有很多統治者利用鳳皇的出現來證明自己的政權是天命所授, 以及國運繁昌, 社稷綏和。加上五行思想的滲透, 鳳皇就成為更神秘的動物, 地位也更加崇高。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以鳳為題的作品不多, 傅咸(239-294)的〈儀鳳賦並序〉 算是較為突出的一篇, 另所見尚有薛綜〈鳳頌〉, 桓玄(369-404)〈鳳賦〉, 和前引顧愷之的〈鳳賦〉 。按〈儀鳳賦〉序中所言, 作者不同意張華(232-300)〈鷦鷯賦〉所言因鷦鷯“形微處卑, 物莫之害” , 又賈彪(生卒不詳)也因〈鷦鷯賦〉而寫了一篇〈大鵬賦〉 , 而以〈鷦鷯賦〉為典, 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亦有數見 。又馬積高曾提出從這三篇作品可見司馬炎統治前後政治局勢的升降 , 惜未見作詳細的分析 。〈儀鳳賦並序〉賦似不見其他選註本, 故筆者不忖識漏, 略注並附錄於此, 作為本文的總結。

附錄: 〈儀鳳賦(有序)〉
鷦鷯賦者, 廣武張侯之所造也[1]。以其形微處卑, 物莫之害也。而余以為物生則有害。有害而能免, 所以貴乎才智也。夫鷦鷯既無智足貴, 亦禍害未免。免乎禍害, 其唯儀鳳也。辭曰: 

仰天文以彌觀兮, 覽神象乎太清。伊儀鳳之誕育兮, 稟朱行之淳精[2]。故能體該眾妙, 德備五靈。穢維塵之紛濁兮, 患俗網之易嬰[3]。心眇眇其悠遠兮, 意飄飄以遐征[4]。翔寥廓以輕舉兮, 凌清霄而絕形[5]。若乃龍飛九五[6], 時惟大明; 闡隆正道, 既和且平。感聖化而來儀兮, 讚簫韶於九成。隨時宜以行藏兮[7], 諒出處之有經。豈以美而賈害兮[8], 固以德而見榮。曠千載而莫兮, 忽翻爾而來庭[9]。應龍至兮[10], 庶有感於斯誠。而君子之是忽兮, 賦微物以申情[11]。雖綺靡之可翫兮, 悲志大之所營[12]。敢砥鈍於末蹤兮[13], 廁瓦礫於瑤瓊[14]。 

註釋: [1] 張華, 字茂先, 范陽方城人, 仕魏為太常博士。入晉後, 曾進封廣武縣侯。[2] 神象: 神鳥的形象, 指鳳凰; 太清, 指天庭; 淳精, 指精華。[3] 嬰: 羈絆, 糾纏。[4] 〈七諫〉〈沈江〉“卒不得效其心容兮, 安眇眇而無所歸薄”, 眇眇即無所歸附; 眇眇, 高遠貌; 悠遠, 指空間距離遼闊。飄飄, 指意趣高遠; 遐征, 指遠行。[5] 寥廓, 指天上寬廣處; 輕舉: 隱遁避世, 〈遠游〉“悲時俗之之迫阨兮, 願輕舉而遠遊”; 清霄, 指天邊的微雲。[6] 龍飛九五, 指天子即位。[7] 行藏, 指出處或行止。[8] 賈害, 指自招禍害, 〈鷦鷯賦〉有“不懷寶以賈害, 不飾表以招累”。[9] 曠, 久也; 翻, 飛舞, 張衡〈西京賦〉“眾鳥翩翻, 群獸{馬否}騃”。[10] 應龍, 禹治洪水時, 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 使水入海, 亦指善興雲作雨的神。《楚辭》〈天問〉“應龍何畫?河海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又《山海經》〈大荒東經〉“旱而為應龍之獎, 乃得大雨”。[11] 忽略了上句所述的鳳現庭中, 以及應龍的出現, 是感於人君的至誠。微物, 指鷦鷯; 申, 表達, 述志。[12] 綺靡, 指美好; 有大志所謀劃的, 得不到欣賞, 故感到可悲。[13]砥鈍, 指磨厲; 末蹤, 指時代的末流。[14] 瑤瓊, 原指美玉, 對他人詩文的美稱

"The Image of 'Phoenix' in Pre-Sui Prose Writings" (隋以前文中的「鳳」), in 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No.2 (October 2000), pp. 71-9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